PE环境下的Linux RD数据抢救:我的实战经验与避坑指南


好的,当我第一次面对Linux RD阵列崩溃时,整个世界仿佛突然安静了。那些熬夜整理的代码、毕业论文的初稿、还有全家人的照片,全都藏在那一块块嗡嗡作响的硬盘里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我翻出尘封已久的U盘启动盘,装上了PE系统——这个曾经帮朋友修过手机的小工具,此刻成了我唯一的希望。

​「别急着格式化,你的数据可能还活着」​
刚进PE界面时,我盯着DiskGenius的界面手足无措。看着「已删除文件恢复」的选项,脑海里闪过无数个「如果当初备份就好了」的念头。但当我尝试扫描后,屏幕上跳出的数百个文件碎片,突然让我想起里主角在火星上翻找土豆种子的场景——只要有一线希望,就不能放弃。

​「物理坏道?这锅我不背!」​
恢复过程中,工具突然卡住并提示「检测到坏道」。我差点哭出来——难道几年的心血就要这么付之东流?还好翻资料时看到,RD阵列崩溃不一定是硬盘挂了,可能是文件系统错乱。想起朋友分享过用HDclone跳过坏道的技巧,我赶紧换工具重新操作,果然成功绕过了那几个「绊脚石」。

​「别让「小白」心态害了你」​
有次误删分区后,我手忙脚乱地用DiskGenius恢复,结果却把整个系统盘给覆盖了。后来才明白,恢复数据前必须先隔离原盘,用镜像文件操作才是正解。就像修车不能直接在行驶中换轮胎,数据恢复也需要「安全模式」。

现在,我的PE启动盘里除了DiskGenius,还多了TestDisk和R-Studio。每次打开PE,都仿佛进入了一个「数据急救室」——这里没有华丽的界面,只有闪烁的指示灯和不断跳动的进度条,提醒我:只要还有一口气,就别放弃抢救。

小贴士:​

raid模式下pe不认硬盘
  1. 重要数据务必定期备份到独立硬盘(别学我)
  2. 恢复前立即断电,避免新数据覆盖
  3. 复杂RD(如RD6)建议寻求专业帮助
    (完)

点赞(0)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